return ✕︎

存取權

早在網際網路興起之前,存取資訊一直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:正如法蘭西斯·培根爵士(Sir Francis Bacon)幾個世紀前所說的那樣:「知識就是力量。」在當今的資訊時代,以及在本書所描述的未來,越來越無法否認這句話的真實性。我們前幾章的重點,是確保人權落實在數位環境的各個方面,但除非每個人都能安全、完整地接取我們所想像的世界,否則這些對人類生活毫無意義。在本章中,我們將探討將存取權作為基本權利的含義。

這樣一個理念必須超越單純的存取權,延伸至具完整性的存取。如果某些人接收到的資訊是準確的,而其他人接收到的資訊卻是被竄改的,後者往往比完全無法存取資訊還要糟糕。民主依賴於能夠全面參與的民眾:每個聲音都至關重要。正如我們上文強調的,不同的社群以不同的方式理解事實的模式。但是,這種觀點的多樣性,有賴於共同存取未經竄改的基礎輸入資料,才能為多元未來做出貢獻。我們都能夠也必須為生命賦予意義,但如果從全球資訊公共資源獲取的,卻是經過操弄的輸入,這項平等權利就不免遭受剝奪。

從 1948 年聯合國通過的《世界人權宣言》到 2022 年的《未來網際網路宣言》,人類社會持續強調表意與存取自由的重要性。這兩份文件,描繪了從基本人權到數位時代自由與安全原則的路徑。2023 年的《全球線上資訊完整性宣言》,更直接回應了由生成式 AI 帶來的大規模操弄能力,所造成的集體挑戰。

簡單來說,我們需要讓所有人都能平等接觸到脈絡完整的資訊,不然它們也將毫無價值,甚至成為有害的武器。這些不僅由數位技術來推動,更需要集體、共通、包容的數位聯盟與民主結構的支持,在「上網是數位人權」的時代,多元精神無縫地在全球間流動,正如同古老的「道」概念。這是由零與一編織而成、不斷擴展的智慧聯網,以結合民主治理和協作技術的方式與社會結構融合。因此,「存取」不僅象徵技術普及,更有助於實現每個人內在的願景,自然培養信任、相互尊重和安全。

接下來,我們會闡述網際網路存取的現況、各國對於存取的努力,以及我們提出關於對數位環境的期待,以及未來的展望。

彌平數位鴻溝

在全球數位化的進程中,臺灣、愛沙尼亞和斯堪地納維亞等民主國家,無疑成為了典範。這些國家成功的要素,包括政府對於網際網路發展的積極支持,對跨領域專業合作的重視,以及讓在地社區的工作者成為重要的政策和實施參與者。不過,對於數位公共基礎建設所需的長期投資來說,這只是頭期款。這些集體努力不僅推動了社會變革,更有助於鞏固民主價值和形成集體共識。理所當然地,這些在存取權方面處於領先地位的國家,也是那些最積極擁抱實質數位民主的國家,我們將在下一部分討論。

然而,這樣的積極成果並非常態。數位落差是社會兩極分化的主要例子,尤其是在農村和城市地區之間。在疫情前,全球 76% 的城市家庭擁有家庭網際網路存取,幾乎是農村地區 39% 的兩倍。疫情過後,隨著生活的各個方面(從工作、教育到社交活動)轉移到線上,這種差異再次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。根據國際電信聯盟(ITU)的數據,儘管 2020 年有 4.66 億人首次存取網際網路,而且 2021 年至 2022 年全球使用者的數量和滲透率都將繼續增長,然而,網際網路在存取方面的多面向不平等依舊存在,助長了一系列經濟、政治和社會不公平現象。

全球有 27 億人仍未接入網際網路,地理分佈也各不相同,反應了全球不平等。網際網路中充斥著地理、政治、性別和年齡等多維度的差異;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全球性宏偉的視野、普及實施和大規模推動。[需要更多數據]

在本書前幾章的基礎上,我們需要從多元角度理解基本的「存取權」,其中政策制定者的角色格外重要。他們需要關注全球數位分歧,並採取相應措施來解決存取不平等的問題,包括對數位公共建設的投資,以守護線上交流的脈絡完整性。

在開放的同時,每位數位參與者也需要貢獻自己的力量,照亮網際網路的陰暗角落,彼此守望相助。當然,這個議題涉及全球社會結構和文化多樣性。幸運地,我們現在無需像托克維爾那樣遠渡重洋,就能學習到各國在建構數位民主和永續發展的寶貴經驗。

總之,我們正處於全球轉折點。為了保障和建立更安全、更開放的數位存取環境,有兩個重要的行動方向:

  1. 數位基礎建設:開發國際互通的建設模式,克服我們在下文「市場」一章中討論的集體行動的挑戰,從而在全球範圍內提供公平的服務。

  2. 資訊完整性:解決模仿模型(所謂的「深偽」技術)帶來的挑戰,以維持語義安全並繼續享受數位時代帶來的益處。

如果我們能夠推進這兩項基本權利,本節描述的其他權利就能夠滲透到所有人的生活體驗中,不僅只是「線上」集體智慧的基石,更是全球日常生活的基礎。正如本書反覆強調的,當今數位環境中的許多公共服務和社會互動,都受到資本主義的制約。如今「網路存取是人權」幾乎已經是整體民主國家間的共識。接下來的工作,則是解決民主制度與網路存取之間的複雜問題。

資訊完整性的基礎建設

加拿大研究學者 Suzanne Simard 專注於探討森林的合作性質,她認為野生森林可以被視為智慧系統。森林不僅具有自我洞察和自主發展的能力,而且各式生態元件之間更密切相互作用。Simard 在英屬哥倫比亞的古老森林中,研究了樹木根系和共生的菌根真菌如何在土壤下層進行交流。她發現,在這種由真菌網絡牽引的環境中,不同種類的樹木能夠相互傳遞警告信號,並分享必要的糖、水、碳、氮和磷。

在生機勃勃的森林中,單一的 "母樹" 能與數百棵其他樹木建立連接。多棵母樹透過重疊的網絡,確保了整個森林作為集體有機體的連續性,透過開放的連接,來確保安全牢靠的環境。

數位基礎建設,透過開源軟體和開放資料建立起類似的模式。作為全球社群開放的公共基礎,它與成千上萬的數位社群合作,同時提供開放且安全的網際網路存取,並共同防禦當前的數位威脅。

源自 Cloudflare 的報告顯示,臺灣是阻斷服務攻擊的主要熱點之一。臺灣政府採用了前一章討論的 IPFS 框架作為網站架構,使其能夠與私人數位服務、新興的開放性網路相互連結、共同防禦。這樣的結構,不但更能抵抗突如其來的阻斷攻擊,且利於與全球技術社群開放合作、相互支持。這提供了一個使系統對抗資訊竄改更為牢固的例證。

此外,在人們存取資訊時,保障可信的脈絡也至關重要。開放政府資料的主要目標與此相符:賦予公民更多權力,使政府更透明、更負責,從而有效地打擊腐敗,使民主制度更有效地為人民服務。烏克蘭的「Diia」和愛沙尼亞的「mRiik」,就是鮮明的信任網路和資訊開放雙向特點的例子。

愛沙尼亞和烏克蘭在數位化方面都很積極,並採用了促進公眾參與的形式。它們使數位技術真正成為公眾必要的社會工具,為公民獲取政府服務和即時資訊提供安全、開放的數位公共服務。「Diia」向全球展示了數位技術如何打破長期存在的腐敗。今年,愛沙尼亞推出了最新的應用程式「mRiik」,其設計靈感主要來自烏克蘭應用程式 Diia。[1]

數位基礎設施並非放諸四海皆準的解決方案,各國仍然需要根據發展需求來進行調整。然而,基本功能和民主本質是相近的價值觀,為它的擴展提供了共同基礎。臺灣、愛沙尼亞和烏克蘭,展示了資訊完整性與數位基礎設施如何相互交織,形塑更強大的社會韌性。[關於未來更宏偉的願景]

總而言之,存取權是實現數位民主和社會包容的基石。要實現這樣的未來,需要多方面的努力,包括技術創新和政策合作。下一章將深入探討這些相互交織的問題。


  1. 烏克蘭數位部長 Mykhailo Fedorov 表示 - "Diia 願意與愛沙尼亞分享其原始碼和 UX/UI 設計方法"。 ↩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