return ✕︎

多元宇宙:協作技術與民主的未來

衛谷倫、唐鳳、⿻社群

Translated by: Noah Yeh, Jacky Wang, Vivian Chen, Isabel Hou, Elena Chen, Gisele Chou, KC Chen, and Stamford Hwang

我們已在嶄新的旅途上啟航,希望各位可以加入我們。近十年來,我們與許多人一起協作,希望為聚焦於短期炒作、威權集中式 AI 主導的技術發展方向,發展新的敘事。

多元宇宙(Plurality)作為開源專案,試圖找出協作技術與民主共生的方式,促進更深層次的認同、尊重,跨越社會與文化差異,開展無限未來。接下來的敘述,會更清楚的描繪這個概念。

多元宇宙的目標,是透過數位技術支持民主,通過網際網路協作,自然產生的數位治理典範,與全球社群一同共創可視路徑。為此,我們期待它將能跨越現今世界高壁深塹的分裂。我們希望告訴世界,這個新的可能性,並以此激勵多樣化的湧現、跨領域的協調、投資及創新實驗,讓願景成為實境。為此,我們需要你的幫助。

我們的計劃,將會與多元宇宙的研究與實作共同推進。我們將書中的概念,直接運用在本書的創作、發行及財務援助上。所有的素材都是「自由文化作品」,採用最寬鬆的創用 CC0 授權。我們已經公開運用分散式版本管理的方式來撰寫這本書,也從社群徵求編輯及研究助手,並募集貢獻者,來幫助我們排列分支版本的優先合併順序,並決定接下來成書的內容。

我們不只需要黑客與作家,我們也需要設計師、說故事的人、行銷人及發行商來跟我們合作。在任何情況下,衛谷倫與唐鳳為本書撰寫文字,都不會收取任何報酬或是版稅,以符合伴隨他們職位的法律規範;營收只會用來支持我們盼望建立的社群與公益使命。

如果你想要貢獻,請加入我們的 Discord 社群。如果我們能共同想像及解釋,科技的未來就有可能認同也支持我們所珍惜的價值。

概述

當今的技術與民主,二者處於分裂狀態:技術強化了威權監督,亦腐蝕了民主機構,而民主國家則以限制性監管和公共部門的保守主義進行反擊。然而,這種衝突並非不可避免。這是我們選擇投資於 AI 和加密貨幣等技術,而忽視民主原則的後果。在一些地方,比如:以太坊社群、愛沙尼亞、科羅拉多州,尤其是臺灣,轉而專注於促進多元協作的技術,並見證了技術和民主二者的共同繁榮。這本書,由多元宇宙的範式領導者撰寫,首次揭示出每位技術專家、政策制定者、商業領袖和活動家,如何利用它來建立一個促進協作、多樣化和富有成效的民主世界。

當優步到達台灣時,引發了許多爭議,同它們進入這世界的大多地區一樣。但在數位閣員參與開發的 vTaiwan 平台協助下,社交媒體並沒有在爭議處火上澆油,而是鼓勵公民分享感受,和數千名參與者深度對話,共同集思廣益 -- 如何監管線上叫車服務。這項技術,運用通常與 AI 關聯的統計工具來匯集意見,讓每一位參與者,可快速瀏覽全民觀點的清晰表述,且回饋自己的想法。一開始即處在持有不同觀點的各異群體中,讓能獲取廣泛支持的意見浮上檯面,形成粗略的共識 ; 在確保新形式乘車工具的好處的同時,也保護了司機的權益,並由政府實施。這套程序曾被台灣用於解決數十個有爭議的問題,並迅速傳播到全球政府、合作社和區塊鏈社群。

然而,對於技術如何被設計應用於感知尊重、並促進跨越社會差異協作,vTaiwan 平台也僅是這些嘗試中的一項。更多的包含如以太坊生態圈發展出的新興投票和金融機制,可重新塑造我們治理公、私部門的方式;沈浸式的虛擬世界,也將為原本社會中互斥的力量,創造彼此同理的連結;社群網絡和新聞資訊有機會被打造為可凝聚社會、創造共識的合作力量,而非讓人們漸行漸遠。如同臺灣經驗揭示出的,這些技術是有可能創造極大的社會效益,包括領先全球的危機處理機制,從 Covid-19 疫情,到因應爭議訊息的傳布,從而創造更廣泛的繁榮願景。

儘管已經有不少國家和生態系,投入數千萬美金的資源進入技術研發,但其資源挹注的方式,與我們所追求的目標往往有著根本差異。讓社會邁向全自動化的 AI 目的,會導致發展為遠離人類參與、權力集中、強化威權的制度、還有削弱中產階級的力量。投機的加密貨幣、具有高度成癮性的社群媒體、和逃避現實的虛擬實境,都在傷害社會結構、加速社會分裂、讓爭議訊息成為如同疫情一般的存在、更激化了犯罪行為。不意外地,投資了這些技術方向的國家,將民主制度和數位技術視為彼此的敵人。

不過,現在要調整方向還不算太遲:我們投入探索的技術路徑,將助益數位人權的發展、促進多元交織的價值。這些願景,可以在民主社會裡成長茁壯,超越威權主義和極端資本主義。自每個人不可剝奪的數位人權出發,投入新世代的分散式身分技術,賦予每個人旅行、交易、從事商業和參與民主的機會,不被集中式的監控體系把持。

未來可以實踐數位世界中的結社自由,由社群管理且負責任的社會網絡和帳本,建構未來世界的市政廳和公民廣場,將日益分支出多元觀點的社群相互連結。我們可以透過創造未來世界的公共性市集和商街,來保障數位資產的權利,運用更安全的加密技術來增進端對端的資料共享、運算和儲存的安全與隱私,不再被壟斷市場的平台控制。我們可以讓人們擁有從商的權利,便利運用政府的支持且保障隱私、國際通用的數位通貨。我們還可以讓存取權做為基本人權,確保國民教育納入數位素養課程,增進全體公民的權益。

保障基礎的數位人權,讓多元主義在數位世界成為不只是可能,而是自然的存在。在臺灣,「數位」同時有「Digital」與「Plural」的意涵。臺灣經驗展示出,即便這些基礎僅在初期的生態系統中,也共同推動著自由民主的繁榮。以 vTaiwan 為例,安全而且隱私的個人身分,讓公民在免受網路機器人的攻擊下,進行思考周全的對談與合理的妥協。重視隱私的資料分享,讓社群可以在不依賴大型平台的情況下提供服務(從汙染監控到口罩地圖)。開放且可靠的支付方式,讓公共財獲得具有創意的群眾資助,擺脫繁文縟節的拘束。點對點的聲譽系統,讓公民社會在維持開放且充滿活力的對話下,可以因應爭議訊息,不時還能參雜些幽默。

此外,雖然這些技術可以促進全球的公部門轉型,但應用範疇遠遠不止國家層級的民主治理。它們對於各種組織,從教會到公司,都提供了促進更有成效的動態合作方式。公司可以更容易促進內部創業,以及建構跨部門的基礎建設。個人自主的數據共享,可以防制和治療疾病。新的媒體環境,可以在關鍵事實上更值得信賴和達成共識,同時賦予被傳統守門者邊緣化的聲音。因此,多元宇宙並不只適用於政治和政府,就像網際網路不只適用於最早建立它的軍隊和大學。相反,它是一種新的技術典範,如果我們學會如何利用,它可以改善每個部門和每個人的生活。

但就像網際網路和其他變革技術一樣,多元宇宙的蓬勃發展,取決於我們投入多少心力。網際網路,最初是由美國高等研究計劃署網路 (ARPANET) 用於試驗新的分散式用戶界面設計,所建立的網路。我們的構想與 ARPANET 先驅約瑟夫・利克萊德(J. C. R. Licklider)的願景非常接近,但因為當時並未動員公眾和國際支持,以及實現願景所需的跨部門投資,所以只有少部分被實現了。相反的,正如利克萊德預測的那樣,網際網路的許多潛力,目前正被壟斷限制。今天,我們有機會糾正這個錯誤、建立新的未來,讓技術支持我們的最高理想,而不是貶低它們。每位行動家、藝術家、技術者、公民、政策制定者和組織,都在爭取未來的奮鬥中扮演關鍵角色。

看見「萬物聯網」,我們將智慧聯網
看見「虛擬實境」,我們將實境共享
看見「機器學習」,我們將協力學習
看見「用戶體驗」,我們將體驗人際
聽說「奇點即將接近」—— 多元宇宙,已經來臨。

段落大綱

1 序章:數位觀照

以富有詩意與靈性的口吻,道出人們對於多元宇宙的想像輪廓,交會於協作共創、互惠於實境世界,「多元宇宙」的理想,是民主與協作技術的共生。萬物,在無窮多樣的無盡組合裡,繁榮昌盛。

2-0 資訊技術與民主:日益擴大的鴻溝

在民主與技術之間,存在著引人注目的爭議分裂,本章映射出在技術的發展與民主社會的原則二者間,更為深層的衝突隱憂。即使 AI 和 web3 延伸出來的技術有著無窮潛力,這些方向卻往往連繫至與民主社會背道而馳的政治理念,其核心概念分別為威權和極端的個人主義。然而,我們可以試圖克服這些挑戰,正確構想的技術和民主正是彼此強大而自然的盟友,我們將在本章論述此一觀點。

2-1 玉山視野

婆娑之洋中的交會之地(Tavoan)—— 臺灣,坐落於歐亞板塊和美洲板塊的交界處,亦處於威權主義的 AI 意識形態、美國資本主義、以及歐洲價值型管理意識形態的十字路口。板塊間的斷層作用,使得臺灣的最高峰——玉山不斷往上推擠攀升;這些不同文化間的思維衝撞,讓臺灣成為豐富協作、身分認知與蓬勃觀點可棲息的多元雨林,面對複雜多變的情勢依舊長出與國際連結的協作關係,並一躍成為了世界上科技最先進、民主最活躍的國家。

2-2 數位民主的日常

在本章中,取用數幅角度來生動感性地描繪臺灣獨特、深刻的數位民主實踐路徑、公民社會的日常百態與黑客政府的開放創新;對比當今世界其他自由民主國家的情況,行進著技術哲學思想的類比和敘事。

3-0 何謂多元宇宙?

從量子力學中最基礎的實體,延展至浩瀚無垠的宇宙,在無窮多樣的無盡組合裡,我們需要保護且積極地鼓勵多樣性,強化這些可跨越岐異的溝通與合作。資訊技術與多元性,二者將益於生長出跨越分裂社會關係間的互動模式,且促進這些跨網絡間的關係和組織,湧現出⿻(多元宇宙)的輪廓,作為跨越差異的無限潛力。

3-1 活在⿻世界

現代科學(尤其是複雜性理論)闡明,世界是由多種多樣、相互交織的群體關係組成的,而不僅僅是個人與社會;揭開網絡互動下湧現的脈絡,展望多元未來,透過⿻類比與社會系統間的互動延展,未來,並非只有一元原子論與放任自由的固定選項。

3-2 相連的社會

多元社會科學(由亨利・喬治、格奧爾格・齊美爾、約翰・杜威、諾伯特・維納)指出,交織的人際網絡演示了複雜性、社會的交叉性與分層特性,這些與一系列治哲學至技術發展密不可分 ;為社會的網絡化、多元動態本質奠定理論基礎。本章強調,合作是社會進步的動力,而多樣性是社會進步的燃料,替⿻提供了豐富的洞見與想像空間。

3-3 我們遺忘的道

探索網際網路先驅(約瑟夫・利克萊德、道格拉斯・恩格爾巴特)領導的個人電腦和網際網路革命,它們塑造了數位技術在構建和改進這些跨多樣性的動能,正是如此的合作引擎核心作用,塑造了社群網絡共創的光明節點,如開源軟體、維基百科等透過協作、共享和民主參與,延續了此一理想。本書的其餘部分,正是為了傳承我們遺忘的道。

4-0 權利、作業系統與數位自由

本章闡述了技術系統和政治系統二者的緊密類比,二者的發展脈絡讓彼此互相借鏡、改善機制;而二者的綜合,替彼此提供一條強而有力的前行道路。本書名源自於臺灣華文中的「數位」(digital),也有「不只一位」(plural)的多元意涵。在本章裡,我們更進一步的探索——「權利系統」作為民主制度的基礎,與「作業系統」作為應用程式運行的技術基礎,揭示二者相互受惠的思維路徑。

4-1 身分與人格權

生命權、人身自由、和自我認同都是人類最基礎的權利。但是在網際網路上實現這些權利的身分認證系統,目前被少數平台控制住了。在身分系統中,保護個人資料是核心功能。任何有用的身分系統,都必須同時基於「建立」與「保護」身分的能力來做權衡。在 web3 分散式的概念與技術發展支持下,多元身分認證系統,能夠開啟一系列新的功能,讓網際網路再次顛覆故有的溝通模式,而不是被俘虜。

4-2 結社與多元公眾

在本章中,我們將概述結社的資訊需求理論。「結社」是民主行動和社會改進的關鍵。在網際網路中聯繫的範圍擴大,卻也面臨著更多挑戰。為保護結社的核心特徵,必須理解且保護共同脈絡,以實現「多元公眾」的願景,一個多元自由的數位社會。

4-3 商業與信任

總結迄今為止所取得的進展,包含在合法機構(如各國央行、政府和銀行)現況下,討論傳統貨幣和線上商務相互比較後存在的局限性,探索虛擬通貨的未來,實現:主權、隱私、多元身分與國際間跨境互通利益的網絡結構,將支付從「加密貨幣混亂」和「主流支付壟斷」中解放,實現更多元的數位商務願景。

4-4 財產與合約

審視將這些數位資產共享的網際網路發展潛力、現在的情景,觀察現有努力,強調在其中的成果和局限性,並勾勒出可以克服這些問題和實現多元線上資產共享生態的路徑。

4-5 存取權

從 1948 年聯合國《世界人權宣言》、 2022 年的《未來網際網路宣言》一路行至今日,闡述網際網路存取的現況、各國對於彌平數位鴻溝的努力,以及我們提出關於對數位環境的期盼與未來展望的信心。「存取」不僅象徵著資訊技術普及,更有助於實現每個人內在的願景,自然培養信任、相互尊重且安全的數位脈絡。

5-0 協作技術與民主

第五章的起始,替接下來各章內容制定了框架,探索跨越多樣性的協作,作為重要而基本的目標。⿻路徑的不同的深度和廣度,開拓了領域的多元創新潛力;深刻彰顯出再生多樣性的必要,與走向共同交織永續未來的協作路徑。

5-1 後符號交流

在深度互聯的環境中所涉及的倫理問題,包括對隱私的關注和對個人思想自主性的保護。當我們站在這場通訊革命的風口浪尖上,我們必須做好準備,迎接⿻未來:思想和情感一樣暢通無阻,彼彼理解不會因爲言語的含糊不清而受到阻礙,人類分享經驗時生動的程度,和親身體驗時一般無二。

5-2 沉浸式共享實境

位於虛擬實境技術的發展前沿,一邊探索它們的應用與潛力,一邊觀察如何重塑數位、物理互動模式,促進更為融合與集體體驗的身臨其境技術;增幅且促進超越傳統社會和空間限制的互動,擴展萬物實境體驗。強調這些技術可能在環境和氣候參與中發揮的關鍵作用,創造永續環保的共享實境。

5-3 創意協作

創意協作在數位時代跨越地域、領域的邊界已百花齊放,開啟前所未有的集體智慧與創新。展望未來,在思維感知的相應交流、跨物種合作等尖端技術輔助下,將重新定義創造力,激發深層且廣泛的交流協作,但也需警惕隱私、同質化等風險。

5-4 擴增審議

觀察在歷史長河中人們交流與協作的形式。隨著技術的進步,多元宇宙的路徑將讓語言成為前所未有的增值和溝通多樣性的馬達;「積極聆聽」成為可能:數百萬人可以接收同儕意見分佈的精髓,進而實現大規模的民主審議。

5-5 適應式行政

許多行政系統迫使人們同質化,調整原有的社會實踐與教育歷程,以求「融入」且「易於管理」。然而,日益進步的機器轉譯與預測工具,可以涵容更加多元的差異,與大規模社會合作並存,賦予土地利用和依法行政新的意義。

5-6 ⿻投票

觀察在現今最常應用的環境中,投票的運作機制和失效方式,並探討平方投票法等創新技術,如何替「公眾意願」提供解析度更高的資訊,研究人員如何重新設想「大型群體如何共同選擇未來」的方式。

5-7 社會市場

探索網際網路的動態特質,何以支持與促進民主社會創新,且避免市場壟斷。我們將觀察開源生態中的新型的市場形式,探討其發展下保持和擴增包容性的動態特性,促進更加多樣化的豐富人際協作方式與市場共榮。

6-0 從⿻到現實社會

在本章中勾勒出⿻變革理論的大眾輪廓面貌,演繹這些區段會是如何自然而然地形成,及為何這些區段中的種種實驗不僅具有珍貴的、直接性的發展價值,更具有充沛的能量可擴展至更廣泛的系統應用。強調了⿻全球共通且與民共創的協作思維,鼓勵每個角色參與其中。

6-1 職場

全球約 7 成的經濟產出,皆出自於工作場所,而它也是大多數人聽到「經濟」時首先想到的事物。本章構思數位技術如何促進經濟發展的巨大潛力,開創網際網路中自然廣泛的共享遠距、場所設計、改善交流和參與空間,發展人才的數位潛力,而非將技術指向替代人類參與的貢獻模式。

6-2 健康

公民社會如何因應健康技術的革新,靈活地克服全球健康的種種阻礙,更有效地分配公衛資源、識別流行病傳播鏈、降低危機經濟負擔。闡述在⿻技術的潛力下,如何設計更可以克服差距條件的系統,來敏捷識別和應對流行病等公共衛生危機。

6-3 媒體

數位技術的重要承諾之一,就是改變媒體。在本章中,我們一面敏銳觀察數位技術和社交媒體對公眾造成的危險和傷害、一面探索讓這些更好的發展潛能,⿻共融互信的同理心 -- 通過擴大公眾參與、恢復社會信任、降低感受極化等包容的方式,扭轉媒體面對的諸多危機時刻。

6-4 環境

⿻技術將改變人類與自然的關係,從主宰轉為協作共榮。透過公民社會形成「數據公益」聯盟與政府集體協商,一面履行環境責任的公民技術,一面確保社群成員公共有益的協力行動。通過自地方到全球,與自然環境創新對話等方法,人們可以跨界共創一個更自然的未來,種種危害可以快速識別,而不會侵犯隱私。

6-5 學習

在 2020 年代裡,全球學習環境經歷了巨大的數位變革,遠遠超出了傳統教室和教科書的範疇。本章展示⿻如何適應多樣學習方式,賦予社群克服僵化與一刀切教育模式的能力。通過終身學習、開放共享與寓教於樂的精神核心,讓每個人都能探索自我潛能,在網絡互動中發展多層次的歸屬感,變化為自發、互動、共好的無限遊戲。

7-0 政策

⿻願景,需要全球、大規模的支持力量,包含如社會、國家跨界合作資源,方可實現超越單一國家利益的永續動能,如同網際網路初期的構建方案(ARPANET 資助的研究實驗室網路),將其擴展到我們當前的多極世界中;這些於全球開展的社群實驗,需要與標準化工作緊密結合,運用與臺灣相似的數位閣員網絡,來實現數位民主與多元社會的共榮。

7-1 結語

成功,不僅僅只意味著協作網絡中最高層的協調。各行各業的民眾都可以參與其中、發揮積極作用並且受惠,共同讓這一切,成為必將來到的可視未來。⿻角色如:公民黑客、投資者、商業家、活動者、藝術家、選民的行動力量,都將促使工具服務於我們的價值觀,而不是任由工具決定我們的價值。